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信息公开 > 科普健教 > 健康科普

信息公开

【生命时报】国医大师开出退热方

发布时间:2023-04-06来源:

国医大师、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  徐经世

近代以来,抗生素的发明给人类抗击感染性疾病提供了“利器”。不到100年的时间,抗生素已经更新了好几代,但凡发热,人人皆知“消炎”之法。随之而来的是,抗生素滥用导致其副作用越来越突出,很多细菌发生变异、耐药性增强。尤其是近年来,屡屡出现大规模病毒感染性传染病,因其对抗生素不敏感,发病难于控制,成为现代医学的难题,而这正是中医治疗热病的优势所在。

热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热,病因就是病邪,病邪有“外入”“内生”两个不同途径。外感病因即“六淫”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,除此之外还有“疫戾之气”(杂气、异气、戾气)。内伤发热病因复杂,既有器质性的,也有功能紊乱。从临床看,大多数外感热病都遵循从表入里、由轻而重,或自上而下的趋势,因此治疗应通过确定病邪病因的种类、病变所处的阶段、病性的寒热虚实及传变趋势,结合患者体质予以分别诊治。

风寒发热。可在医生辨证下服用加味柴葛汤,取柴胡10克、葛根15克、白芷10克、羌活10克、桂枝9克、黄芩10克、防风10克、藁(gǎo)本10克、陈皮10克、桔梗10克、甘草5克,水煎温服。此方可治疗外感风寒,表现为头痛发热、恶寒无汗。

夏秋热。1.暑湿。湿重者表现为憎寒壮热(外有寒战、内有烦热的症状)、头痛头重、胸膈满闷、呕吐腹泻,可用藿香正气合香薷饮(藿香10克、香薷10克、紫苏叶梗10克、白芷10克、桔梗10克、苍术15克、陈皮10克、姜半夏10克、川朴花10克、川连3克、扁豆花15克、甘草5克)。2.暑热。感受暑热,一般表现为心烦口渴、小便黄短,可用益元散或绿豆汤。3.暑温。夏令炎热,首伤于心,表现为自汗心烦,可用白虎汤。偏于虚烦者,可用竹叶石膏汤。4.疰(zhù)夏症。疰夏是指夏季长期发烧的病(现代医学谓之夏季热),患者多为小儿,症状以发烧、食欲不振、消瘦、口渴、多尿、皮肤干热为主,天气越热、体温越高,多由排汗机能发生障碍所引起。治疗应以益气清暑、健脾和胃为法,方用太子参18克、青蒿15克、麦冬10克、大青叶10克、鲜荷叶1张、鲜竹叶5片、百合10克、大麦30克、生薏米30克、甘草3克、莲子10克,水煎温服。5.秋燥。秋季为燥气当令,肺主燥,人若正气有亏或起居不慎,即可感燥邪而致病。本病有凉燥、温燥之分,凉燥表现为头痛身热、恶寒无汗、鼻塞、干咳,温燥表现为头痛身热、鼻干咽痛、唇燥口渴、胸满胁痛。凉燥以苦温为君,佐以辛甘;温燥以辛凉为君,佐以苦甘。临床需根据个人具体情况,以南沙参、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桔梗、杏仁、柴胡、冬桑叶、甘草等为主配伍。

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,但治疗仍有规律可循。从临床看,常有四种类型,一为“少阳不和”,二为“阴虚内热”,三为“气血亏虚”,四为“肝郁血瘀”。

少阳不和,治宜和解。少阳为三阳出表入里的枢纽,汗下诸法均非所宜,需以“和解”为法,可在医生辨证体质下服用小柴胡汤(黄芩、人参、半夏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)治疗。

阴虚热病,滋阴清降。对于热伏阴分(邪未完全退去,留伏在人体的阴分,可见夜热早凉、热退无汗、舌红苔少等症状),治疗用药时既不能纯养阴,又不能只用苦燥。中医认为,阴虚燥热证喜“柔养”,最忌苦燥。可用清骨散和大补阴丸。

气虚血亏,甘温除热。此类热病多由劳倦过度、中气虚弱所致,若偏于气虚,可用补中益气汤(黄芪、白术、陈皮、升麻、柴胡、人参、甘草、当归)加减;挟有湿热,可改用升阳益胃汤(黄芪、半夏、 人参、炙甘草、独活、防风等)主之;偏于血虚者用归脾汤(白术、茯神、黄芪、龙眼肉、酸枣仁、人参等)。

肝郁血瘀,疏清泄热。此类发热多由肝气不舒、气郁化火而致,治疗用药首取丹栀逍遥丸(牡丹皮、栀子、柴胡、白芍、当归、白术、茯苓、薄荷、炙甘草)。口干便秘者,去苓术、加黄芩、龙胆草、生地;胁痛加川楝、玄胡;心烦、情绪易于波动者可合甘麦大枣汤(甘草、小麦、大枣)。         总之,热病当首辨外感与内伤,外感者多以宣透清解治之;内伤者依脏腑气血阴阳偏颇,以纠偏除弊。


Copyright © 2008-2020 www.azyf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安徽省中医院  皖ICP备06002933号-1

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999号

地址:中国·安徽.·合肥市梅山路117号   电话:0551-62838661 邮编:230031

扫码关注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