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信息公开 > 科普健教 > 健康科普

信息公开

【中国中医药报】丁锷治疗跟痛症经验

发布时间:2023-03-29来源:

张建华 王峰 周正新 王正 陈斌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

全国名中医丁锷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,学识渊博,临床经验丰富,尤其擅长治疗骨伤科一些疑难杂症。有幸跟师丁锷临证,其治疗跟痛症的方法独特,具有疗效显著、医疗费用低廉等特点,现总结介绍如下。

临床特征

足跟跖侧痛临床最为常见,跟骨骨刺引起的跟痛症,多表现站立或行走时,跟骨下方疼痛,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散射到足底。跟骨侧位X线片可见跖筋膜跟骨附着处有增生钙化,骨刺扁平而小,棘尖向前与跖筋膜方向一致,部分患者无骨刺表现。

跟骨下滑囊炎引起的跟痛症多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,跟骨下疼痛,按压时有肿胀性囊性感,并有压痛。X线片可无异常或有轻度增生。足跟跖侧脂肪垫萎缩引起的跟痛症,多为年龄偏大或有久病卧床史,表现为行走和站立时觉双腿酸软无力,双足跟部疼痛,走路越长酸痛越明显。X线片跟骨有骨质疏松,但未见骨质破坏。

足跟后侧痛多在跟腱附着部位疼痛、肿胀、压痛,行走时因摩擦而疼痛加重,跟骨后上方有软骨样隆起。表面皮肤增厚,皮色略红触之有囊样弹性感。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。部分患者在踝关节侧位片上,在后方的透亮三角区模糊或消失。病程久者可见局部脱钙、骨质疏松或有骨质增生表现。

治疗方法

无论是跟骨骨刺刺激脂肪垫、跟骨滑囊炎或因跟骨内高压引起的足跟痛,丁锷认为,其根本为瘀血阻滞,气机运行不畅,从而局部出现无菌炎性水肿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不适。治疗中主要采用中药熏洗患足,起到行气活血、化瘀止痛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并软化跟骨骨刺的作用;然后采用木棒或木棰击打跟部疼痛区域,以扩张局部皮肤血管,促进药物吸收,使活血化瘀的药物直达病所,同时击打痛点可改变软化后跟骨骨刺的方向,解除骨刺对跟部脂肪垫和滑囊的刺激使无菌炎症更易吸收;最后用接骨消瘀散外敷以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,从而达到治疗跟痛症的目的。对于跟后疼痛的患者可用中药熏洗加接骨消瘀散外敷,而无需进行棒击。而跟痛症患者局部红肿或热痛,可用骨疽拔毒散外敷。

中药熏洗方(丁锷经验方):取五加皮、公丁香、炒小茴、川花椒、香白芷、本红花、石菖蒲、川桂枝各10g,上方加水1500mL煎煮,以煎开为度。将药渣与药汁一起倒入木桶中,足置于桶中,上覆盖毛巾以熏洗患足,待水温后,将足跟置于药汁中浸泡。此方具有行气活血、化瘀止痛的功效。

接骨消瘀散(丁锷经验方):花椒、荜茇、五加皮、白芷、南星、肉桂、丁香、乳香、没药、血竭、姜黄、冰片等。共研细末,饴糖或蜂蜜调膏,外敷局部。此方具有消瘀退肿、止痛接骨的功效。

棒击法:在足跟熏洗10~20分钟后,用木棒或木锤轻轻击打足跟跖面痛点处,以感觉疼痛但能忍受为度,每次击打约10分钟。击打后再用熏洗药汁浸泡患足。作用明显。

典型医案

某男,57岁,2010年5月10日初诊。因右侧足跟疼痛1年余,晨起时疼痛明显,足跟不能下地,需步行数步后方可缓解,但行走久后亦疼痛加剧。曾经多方就诊,内服消炎止痛类药物、局部封闭注射等均未见明显缓解。检查见右足跟无红肿,足底跟骨跖筋膜起点处压痛明显,跟骨侧面亦有轻压痛;舌淡苔薄,脉弦。X线片可见跟骨跖筋膜起点处骨刺增生明显。

诊断:(气血瘀滞型)足跟痛。

治则:行气活血,通络止痛。

方药:五加皮、公丁香、茴香、川花椒、白芷、本红花、石菖蒲、川桂枝各10g。5服,2天1服;每晚煎水熏洗患足,熏洗过程中用木锤或木棒击打足底约10分钟,以疼痛能忍受为度,熏洗结束后,用消瘀接骨散蜂蜜调敷患足,时间约8小时。

5月15日二诊:患者跟痛明显缓解,晨起时基本无痛感,唯步行远时尚有疼痛不适,遵原方继用5服,并继续采用棒击和消瘀接骨散外敷。方药未尽而疼痛已经消除。

按 患者年近六旬,肝肾渐衰,筋骨不充,加之足部劳损致使局部骨质增生,经脉瘀阻,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疼痛不适。虽然肝肾亏虚是跟痛症的发病基础,但局部气血瘀滞是疼痛的根本原因。因此在治疗上丁锷采用局部中药熏洗和外敷,可使药物直达病所,加之在熏洗后采用棒击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,使药物更容易吸收;骨刺经过熏洗软化后,棒击可改变骨刺的方向,从而解除骨刺对局部软组织的刺激,使局部的炎性水肿更容易消除。


Copyright © 2008-2020 www.azyf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安徽省中医院  皖ICP备06002933号-1

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999号

地址:中国·安徽.·合肥市梅山路117号   电话:0551-62838661 邮编:230031

扫码关注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