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信息公开 > 科普健教 > 健康科普

信息公开

【生命时报】夏天祛湿别过头

发布时间:2023-07-10来源:

受访专家:安徽省名中医、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  刘 健

本报记者  单祺雯

盛夏时节,高温多雨,“祛湿”是眼下最为重要的养生话题。有舌苔黄腻、食欲不振、大便不成形等就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?未必!“这些症状并不是‘湿’独有的。”安徽省名中医、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刘健教授表示,湿气产生的原因复杂,自行盲目调理不仅不能祛湿,还可能给身体埋下新的“祸端”。

“门诊中,很多人都是通过舌苔黄腻、大便黏马桶、便秘等症状认定自己‘湿气重’,开始喝红豆薏米水祛湿,有的还会吃点辛辣,希望靠发汗除湿。”刘健说,现代人病因复杂,并不只是和湿有关,一味祛湿要不得。湿气缠身并不是单一症状,应综合全身情况综合判断。

通常情况下,湿气潜伏在不同之处,会有相应的表现,大家可自测鉴别。湿邪上扰会使头昏沉、不清醒,出现头重如裹、身重如捆的感觉;积于中焦(包括脾、胃、肝、胆等内脏),可出现不思饮食、腹胀、恶心呕吐等;积于下焦(包括肾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),可导致大便黏腻不爽、小便浑浊或淋漓不尽等;若阻滞经络,会有腰背四肢酸胀、疼痛、水肿、屈伸不利等表现;若伤及阳气,则可使人四肢乏力、嗜睡、畏冷等。

说到“湿气”,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其与“脾”有关,祛湿就要“健脾利水”。“这种说法有点片面。”在刘健看来,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,“湿气”的产生不仅与脾有关,还跟肺、肾、肝关系密切。如果原因没找对,使用了错误的调理方法,反而对人体有害,给身体“埋雷”。

刘健说,中医祛湿的方法有很多种,包括健脾渗湿、温阳化湿、清热燥湿、淡渗利湿、祛风胜湿等,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。他同时提醒,大家都知道红豆薏米水祛湿,但其偏凉,食用时要注意扬其长避其短。湿邪分为湿热和寒湿,红豆薏米水只适合症状不严重的湿热体质。若寒湿体质的人常吃薏米,容易伤脾而损阳气,反而削弱了人体对湿气的抵抗力。对于这一部分人群,应先将生薏米炒至微黄,去其寒性才行。

中医有句话叫做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”,意思是说,相比风、寒、暑、燥、火,治疗湿气更为困难。“原因很简单,这是因为湿性黏滞,容易与其他病邪相互作用,使病情更加复杂、迁延难愈。”刘健表示,日常最好的排湿方法就是饮食和运动。

饮食清淡适量,少吃油腻生冷。日常做饭时,经常在菜肴中加入葱、姜,以降低其他食物的寒凉性质。冬瓜皮、茯苓、陈皮、红枣等都是很好的“温补”健脾食材,适合大多数人。

运动出汗祛湿气。慢跑、游泳、健走等都有助于活化气血,增加水分代谢,加速湿气排出体外。但要提醒的是,若天气炎热,应避免过量运动或大汗淋漓,可选择早晚凉爽的时间,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。


Copyright © 2008-2020 www.azyf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安徽省中医院  皖ICP备06002933号

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999号

地址:中国·安徽.·合肥市梅山路117号   电话:0551-62838661 邮编:230031

扫码关注官方微信